2018年,是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,是實施“十三五”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。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,每個產業、企業都應當朝著這個方向堅定前行。作為我國綠色發展的物質支撐和綠色經濟的組成部分,環保產業也不例外。
總體上看,我國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,霧霾天氣多發、城市河道水體黑臭、“垃圾圍城”、土壤污染、危廢處置以及農村環境污染等問題突出,污染治理任重道遠。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是十九大明確的重要任務;也呼喚環保產業的快速、持續和健康發展。
我國環保產業,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。預計到2035年,生態環境基本好轉,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,表明未來國家在環保領域投入力度和監管均不會減弱。“十九大”報告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制定了時間表和路線圖,也為環保產業明確了重點任務。
環保產業發展,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是“十三五”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線;環境保護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措施。2016年6月,環保部出臺《關于積極發揮環境保護作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》,提出了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。在中央環保督察的推動下,各省相繼關停了很多排放不達標、嚴重污染環境的“小、散、亂、污”企業。石化、鋼鐵、有色、化工、煤炭、水泥等高污染、高能耗行業污染治理需求將進一步釋放。